最近,各位时装迷们终于等来了翘首以盼的纪录片——《Martin Margiela:In his own words》,该片由曾为 Dries Van Noten 拍摄过《Dries》的导演 Reiner Holzemer 掌镜。
与之前关于 Margiela 的影片大为不同的是,在这个接近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里,观众们除了可以听到 Jean Paul Gaultier、Olivier Saillard 以及 Carine Roitfeld 等人对他的描述外,还可以听到 Margiela 本人亲自讲述关于自己的故事。

坚守着不露脸原则的他甚至同意让导演拍摄他的双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装作品就是诞生于这双巧手中。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将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 Martin Margiela。
而关于 Martin 的过往,也伴随着他温柔平缓的声音娓娓道来。
与时尚结缘的童年
影片开始后不久,导演就带领我们回到 Martin Margiela 的故乡,探寻他如何在家人的影响下走上时尚的道路。1957年4月9日,Martin Margiela 在比利时一个小镇里出生,他的父亲是一名美发师,而母亲则是负责售卖假发。显然,父母的职业为他后来用假发打造的超现实系列带来了启发,但对他的创作影响最大的,还是 Margiela 的祖母。
Margiela 的祖母是一名裁缝,他从小在祖母身边耳濡目染,自然就懂得了制造服装的基本原理,并悄悄埋下日后成为时装设计师的种子。除了祖母外,未来主义风格代表设计师 André Courrèges 也给 Margiela 带来了深远的启发。

1970年代左右,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 André Courrèges 的作品之后,Margiela 就开始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设计师,并学着他的样子,在芭比娃娃身上开始了他对时装设计的初次体验。
Margiela 亲手制作的第一件衣服,是一件改良版的 Yves Saint Laurent 灰色西装,当「模特(芭比娃娃)」穿上后,Margiela 说:「它看起来就像一名真正的 Martin Margiela 模特」。

在纪录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 Margiela 的妈妈多年来为他保存的芭比娃娃和小时候的涂鸦笔记,以及他为法国女明星 Brigitte Bardot 画的肖像。
谁才是 Margiela 的灵感缪斯
成为时装设计师之后,Margiela 的灵感缪斯不再是芭比娃娃,而是一群各有独特魅力的女人,她们不一定是T台上遥不可及的性感女郎,而是风格多元、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普通女性。
比如 Margiela 最著名的缪斯之一 Girardi,虽然不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时装模特,却为 Margiela 演绎了整个1997春夏系列共21套造型,还登上了 Margiela 策划的《A Magazine》杂志。因此,Margiela 成为了最早启用素人模特的设计师之一。


曾为 Margiela 工作的电影导演 Sandrine Dumas 在纪录片中说:「穿上 Margiela 衣服的女性,是幽默的、自由的、是不受性别束缚的。」
在这个总是把时尚与性感的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世界里,Margiela 重新塑造了充满智慧的女性形象。导演在《CR FASHION BOOK》的采访中说:「Margiela 一直特别尊重女性,并希望为她们提供成为自己的机会。他觉得自己的设计应该让女性为真正的自己感到自豪。」在如今倡导女性主义与多元化审美的时尚圈,Margiela 再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最伟大的时装时刻
2018年,Palais Galliera 举办了《Margiela/Galliera,1989-2009》展览,纪录片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录制的。在准备展览的42天里,导演 Renier Holzemer 和拍摄团队前往 Margiela 的工作室以及举办展览的博物馆,对 Margiela 进行采访和拍摄。

最终,Margiela 在展出的 110 件展品中选出了70件在纪录片中展示。在历史走秀画面和展品镜头的切换之中,Margiela 亲自为观众介绍了这些伟大的作品。
1988年,Margiela 在巴黎一个老咖啡馆或戏院 Cafe de la Gare 里举办了他人生的第一场秀,并从此奠定了品牌的基础。在那个古老怀旧的老戏院里,模特们走在由白色棉布铺设而成的 T 台上,每走一步,棉布上就会出现 Tabi 靴的红色脚印。

而 Margiela 真正在欧洲时尚圈引起轰动,是1989年在巴黎郊区一个废弃操场上举办的 1990 春夏系列。当时他们在为《i-D》杂志的拍摄寻找场地,却意外地发现了这片位于巴黎第20区的空地,还邀请了当地的小朋友为大秀创作邀请函。


这场秀吸引了许多时装记者和编辑们的注意,从安特卫普美术学院时尚系主任 Linda Loppa 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 Margiela 的作品是多么地震撼人心:「那些干洗袋被做成了外套、夹克、长袍和裙子,用丝带和金属扣系紧。这些都是穿在超大尺寸的薄睡裙外面,那种优雅的帷幔感与褶皱,远看很不协调,但近看则是无与伦比的美。」
之后,Margiela 在许多非常规的地方发布自己的时装秀,包括在废弃地铁站 Saint Martin 的1992 春夏系列。Margiela 将许多二手丝巾回收并制作成紧身的衣服,丝巾上的印花也出现在模特的妆容、牛仔裤上,服装与身体的边缘被打破。


而在废弃超市举办的 1994 春夏系列中,Margiela 又开创性地将过去十季最满意的作品重新演绎,把他们全部染成灰色,并把系列时间和季节印在模特脖子上,在历史与当下的融合下打造出极具创意和艺术性的作品,以此反抗时尚圈按季节更新的传统。

让一切变成空白
和同时代的先锋设计师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他们不同,Margiela 对黑色并不感冒,相反,白色才是他最钟爱的颜色。Margiela 说过:「白色意味着一种柔弱的力量,以及时间流逝的脆弱性。」从搬入巴黎第11区的工作室起,白色就成为了 Margiela 品牌的灵魂之一,也为 Margiela 的创作带来无限的可能。

曾于 1989 至 1991年为 Margiela 担任媒体公关的 Pierre Rougier 在纪录片中说,Margiela 让大家把工作室的所有东西都涂成白色,这个「奇怪」的想法最后实现的效果竟然出乎意料地好看。之后,Margiela 经典的员工制服白大褂、白色棉标签、秀场上的铺设的白色棉布,都在延续着「白色」的灵魂。


而拒绝在公众视野下出现,则是 Margiela 留给大家的另一片空白,在这样一片空白上,Martin Margiela 逐步描绘出属于自己的时装王国。他说:「有时我会后悔这个保持低调的决定,在这个时代,当不能露脸时你很难取得成功,因此,作品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才可以被记住」。很显然,他成功做到了让作品代替个人,传达出更让人信服的能量。
2009年,Margiela 宣布离开个人品牌。2015年,另一位时装鬼才 John Galliano 接替了 Margiela 的位置,几年下来帮助品牌获得了可观的业绩。

即使离开时尚圈已经十年,Margiela 的作品依然带给大家源源不断的灵感,仍然有无数的人在收藏、研究他的作品和设计理念,他在时装领域开创性的改革无人可以替代。
在纪录片里,Margiela 没有为我们展示他如今在艺术领域的创作,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未来想做什么。但是,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
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导演问 Margiela :「你是否在时尚圈诉尽你想说的事?」
「没有。」他说。
原文发表于 FASHI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