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31
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是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大多数人总认为,艺术性与商业性是相悖的,是互相矛盾的。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又该如何实现主观表达的同时拥有生存的可能?其实不止是艺术创作者,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面临着困惑与矛盾。但或许正因为存在的种种矛盾,才能激发出艺术家创造「美」的无限潜能。
多重的跨界身份

Photo by 宋紫卉
徐沁,来自湖南长沙,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和旧金山艺术学院,是一位纤维艺术家和首饰设计师。第一次知道她的人,或许是在井越(微博:大概是井越)的 Vlog 里,当时徐沁受邀参加由《NYLON尼龙》和 ThinkVision 在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尽纳万象」艺术展,那些梦幻又超现实的纤维艺术作品,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大家也从此记住了这个把变色龙当作生活记录载体的橘色卷发女孩。
徐沁在完成了家居设计和工业设计的学习后,决定走上首饰设计师的道路,在经历这一切的同时,她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纤维艺术家的身份,而她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利用课余和工作之余的时间完成的,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在坚持的事情。因此不禁让人好奇,她是如何同时在自己的职业与艺术创作之间找到平衡的。
拥有囤积癖的老派少女

Photo by 邓梦月
生活中的徐沁,自称是一个非常「老派」的「少女」。「我觉得我身体里可能同时住了一个少女和一个老太太。有时候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很天真,也会对生活中的一些被他人忽视的细节观察品味很久;而有些时候又有着和自己年龄不太相符的生活习惯,比如对用尽物品的囤积癖。」
这种自身带来的矛盾成为了创作的催化剂。「我认为矛盾可以通过艺术转化成一种美。于我而言,身处在矛盾中的创作是非常需要意志力的,意志力会将自身的这种矛盾、疼痛或者其它饱满的情感转化成有力的作品。」


Chameleon, Photo by 邓梦月
在徐沁一件名为《变色龙》的饰品装置作品中,她以变色龙的生存环境为灵感,耗时三个月创作了这个奇幻的装置艺术。在徐沁看来,变色龙意味着根据不同的环境去改变自己,就像这些年来辗转在各地生活中的自己一样,也同时象征着她的身体和精神世界。
她将自己多年来穿的衣物回收作为该作品的主要原材料,向观众传达了个人生活中的情绪和经历。即使作品中阐述的是关于自然、植物和生命的元素,徐沁却使用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柔和色调,使整件作品拥有奶油蛋糕般的松软,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不真实美感。
「自私」的直觉型创作者
作为一名直觉型的创作者,徐沁并不会花太多时间去思考和解释每一件作品背后深刻的概念性,「在目前这个阶段,直觉、神秘和非线性的女性原理是我进行创作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我认为好的作品是顺其自然,可以让人重新和大自然沟通并带动想象力的。」徐沁在采访中说道。

Photo by 邓梦月
直觉型思维,意味着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束缚,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直觉型的创作者往往以解决自身问题为出发点。徐沁认为,创作是很自私的行为,目的是认知自我,如果在创作时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无法对自己诚实了。
即使是在面对他人的作品时,徐沁也相信自己的直觉,但这种直觉是建立在,创作者对作品是否有足够的真诚。「当我在看蒙克的展览时,虽然我们隔了一个时空,但是能从中感受到情绪和力量,感受到他对人类世界饱含真诚情感的叙事,而不光是一个风景。」
带给观众不同生命体验的纤维

Photo by 邓梦月
徐沁的大部分作品都以「毛毡」作为主要创作材料,她从这个材质上看到:一个不断重复的简单动作之后,所延伸出的无限可能性。「比起其它的创作手法,比如绘画、雕塑或其它的艺术语言,毛毡没有一个明确的节点和『死期』,它可以根据作者的创作需求不断累积、叠加,无限生长。」
从用羊毛毡制作人像的纤维艺术家 Mieke Werners 身上,徐沁得到了许多关于处理材料和生命体验的启发。「当我研究她如何处理材料时,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力量,这让我更深入地去思考纤维艺术怎样才能为观者带来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无数种纤维材料的天然肌理,触感和颜色混合交织后产生的细腻的渐变都是很迷人的。通过毛毡的制作扩大了我对万物的感知。这种感知驱使我去收集和发现自然界形态各异的物品,去接纳这个世界上非常规的一面。」
女性伟大的感性力量
另外两位使徐沁备受启发的女性艺术家 Louise Bourgeois 和 Kiki Smith,她们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徐沁自身生活经历产生的共鸣,也给予了她许多创作观念和思想上的灵感。从她们身上,她学会如何将个人的经历、体验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事物。

《海之卷》,Photo by 邓梦月
前不久,徐沁在北京798艺术中心举办了首次个人展览 ——《小小橘色的火焰》。展览中展出的《海之卷》系列作品,表达了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自然对人类的包容。徐沁在作品说明中写道,「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从小就对自然万物有一种崇敬的情节。」通过这件作品,徐沁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转化成了具象的存在,并探讨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
《海之卷》中所采用的网,作为人类从大海中索取资源最原始、最直接的工具,象征着人类与自然互动的媒介;网中的羊毛和牡蛎则象征着人类从自然中索取的能量和物质。同时,牡蛎作为海洋中的贝类生物,也在作品中代表着大自然孕育生命和包容生命的母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览的策展方、配合展览的工作人员们,包括徐沁自己——全部都是女性。通过这几年与这些前辈们一起成长的经历,徐沁目睹了她们因建立家庭产生的身份转变。在展览上,大家除了讨论作品,也会讨论各自的家庭关系,为人母之后的心态等生活的思考。她们的存在使整个展览向外传达出一种融洽、自然和母性的力量,「我感觉自己和她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徐沁说道。
正是因为从身边的女性身上获得的支持,徐沁并没有站在当下备受热议的「女权主义」的角度去解读女性的力量。她希望通过女性之间团结起来的力量,去打破社会上对「女性之间的关系」的刻板印象。
「大家总觉得女生多的地方就有很多是非、嫉妒和攀比等等,但其实我认为女性之间应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是相斥的。女性互相帮助和支持,最终形成的那一股更有力的声音,才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职业与爱好的平衡
过去在中央美术学院和旧金山艺术学院的学习经历,给徐沁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我在央美的时候,即使学习的是设计类专业,学校也鼓励我们往纯艺术的方向去发展;但在旧金山学习工业设计的时候,他们的商业目的性和专业性比较强,教学比较偏向以求职为目的。」因此,她学会了在自己的职业和个人爱好之间找到平衡点。
艺术家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持续的创作也需要生存能力的支持,而随着社会经济与当代艺术的发展,商业会反哺艺术,让艺术家拥有持续创造「美」的力量。作为一名刚从学生身份中脱离的年轻艺术家,徐沁非常懂得个中道理。在目前的阶段,她希望通过当首饰设计师的收入,支持自己完成自我表达的艺术创作。
「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就是坚持在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你的同时还要和自己内心作斗争,或者说是保持对自己的诚实和勇敢。」在面对着不断的困惑和矛盾时,徐沁仍然不放弃与自我的斗争。在未来,她希望自己能勇敢地走到这个世界更远的地方。
原文发表于 FASHIONO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