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1
前段时间,已从 Calvin Klein 创意总监一职中离任一年的 Raf Simons,罕见地公开露面并向大家披露自己的心声。在受邀参加的这场 Fashion Talks 上,他告诉《Another Mag》的记者 Alexander Furry:「我很怀念那个充满创意、前卫、极端和新事物的年代。」
而他所指的,就是「反时尚运动」达到巅峰的上世纪末。曾经的他们究竟为何并且如何「反时尚」?而「反时尚」在今天又意味着什么?
我不是时装设计师,因为我不追逐潮流
何为「反时尚」?
事实上,「反时尚」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当时有一群特立独行的设计师们,用自己的作品挑战着时尚圈的「权威」。他们以摒弃80年代和90年代初过剩的奢靡之风为目标,用「解构主义」、「极简主义」等设计理念树立起全新的风格。

在由法国 Arte 电视台于2012年发行的纪录片《Anti-Fashion(反时尚)》中,就记录了这些时尚圈改革者们,其中包括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安特卫普六君子和 Hussein Chalayan、John Galliano、Alexander McQueen、Raf Simons、Martin Margiela 和 Helmut Lang 等人。

在纪录片中,山本耀司表达了自己对反时尚的定义。他认为反时尚就是意味着不追逐潮流:「我不是时装设计师,因为我不追逐潮流。」
对于这些设计师们来说,迎合消费者永远不是创作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你需要带来一些人们不会喜欢或暂时不能接受的东西,但至少这能掀起一股浪潮,因为能让人们思考它最终会是什么样子。」Raf Simons 说。
在某种程度上,「时尚」与「反时尚」的发展是互相推动的,没有主流时尚就没有「反时尚」的存在。正是因为那一次次改革,时尚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的样子,可以说,「反时尚」设计师们是在为未来设计时装。
勇敢的反时尚战士 Raf Simons

「我想在设计上永远保持年轻,有很多品牌在事业刚起步时很有趣,但逐渐变得商业化和扁平化,我不想像他们那样屈服。」Raf Simons 绝对是当今时尚圈最自我的「异类」。
学习工业设计出身的他,最开始在安特卫普的 Walter van Beirendonck 的手下工作,1989年, Raf Simons 跟随他到巴黎观看那场改变了他人生的时装秀——Maison Margiela 1990 春夏系列,才突然领悟到:「时装也可以有概念性和思维性,可以与某种社会和心灵的事物产生连接。」

1995年,Raf Simons 发布了自己的第一个同名品牌系列。他从青年文化、摇滚和电子音乐、电影等元素中汲取灵感,进而唤起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展现出多元的男性气质以及离经叛道的精神。
如今,Raf Simons 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男装设计师之一。他从根本上改变了男性的着装方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率先将地下街头文化与男装融合,打破了男性时尚一直以来的规则。

Raf Simons 也是最早一批尝试跟音乐家和艺术家合作的时装设计师之一,合作对象包括了德国电子乐队 Kraftwerk、Joy Division、The Chemical Brothers 和艺术家 Sterling Ruby(后来在 Raf Simons 的帮助下他也创立了自己的时装品牌)等。
![alt text for the image]
除了自己的男装品牌,Raf Simons 也曾担任 Jil Sander、Christian Dior 女装线和 Calvin Klein 的设计总监。从他数次从前东家中离职的经历中,我们能看出 Raf Simons 不遵循市场的一面。
他曾坦率地表达过对品牌发布新系列频率的质疑,一季又一季的时装发布会让 Raf Simons 倍感压力。「当你一年参加六场发布会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想创意。」他质疑这样的创作速度是否是在自欺欺人,「我可以应对品牌的需求,比如大型发布会、商业化等等,但是这不一定会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设计师。」
作为 Helmut Lang 和 Maison Margiela 等设计师的追随者,Raf Simons 从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崇拜。即使这两位被封神的传奇大师,早已意识到自己的格格不入,并选择退出时尚圈,淡出大众的视野。
被封神的他们如何证明「时尚圈不适合我」?
1989年,Martin Margiela 与搭档 Jenny Meirens 创立了品牌 Maison Martin Margiela(现 Maison Margiela),于 1990年发布了首个系列,前卫的解构主义风格迅速震撼了整个时尚圈。

2008年,Martin Margiela 宣布退出个人品牌,从此几乎销声匿迹,但时尚圈中关于他的传闻却从未消失过。
去年,在距离宣布退出时尚圈十年后,Martin Margiela 获得比利时颁发的时尚大奖,他罕见地向大家透露了当年离开的真正原因。
「我无法应对全球日益增长的压力和贸易需求的增长问题。我也对社交媒体传播过多的信息感到遗憾,因为这等同于破坏了『等待的快感』和一切惊喜带来的效果」。

在 Margiela 眼中,时装就应以设计为主,淡泊名利的他后来甚至完全不露脸,从不参与谢幕和拍照。


虽然 Martin Margiela 曾后悔保持低调的决定,但后来他却成功地让作品代替自己的声音,甚至让作品本身的力量超越了他本身——那是对时装设计最极致、纯粹的追求。
而另外一位与 Maison Margiela 一样不遵循时尚市场规则的先锋,则是来自奥地利的 Helmut Lang。

Helmut Lang 是90年代极简主义风格的先锋,他实验性的设计理念也同样让后辈充满启发,尤其是他结合高科技面料,开创性地将街头和军事风等功能型服装带到T台上,重新定义了奢侈品的理念。可以说,没有 Helmut Lang,就没有现在的 Virgil Abloh、Kim Jones 和 Riccardo Tisci。

我们如今从 Yeezy、Off-White、Hood By Air、Craig Green、Vetements 和 CELINE by Phoebe Philo 等品牌上都能看到 Helmut Lang 的影子,Yeezy 的创始人 Kanye West 也是 Helmut Lang 的忠实粉丝。

Helmut Lang 对时尚可谓是又爱又恨,《时代》杂志的编辑 Kate Betts 曾说,Helmut Lang 热爱时尚,并且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热爱着这个世界。但跟大多数时装设计师不同的是,他不是一个热衷社交的人,他甚至不在乎时尚。
比起时装,艺术更能让他做回真正的自己。Helmut Lang 曾说过:「我一直想当一个艺术家。」2005年离开同名品牌后,Helmut Lang 一直以艺术家的身份活跃着。
可以说,无论是时装还是艺术,都只是 Lang 自我表达的媒介罢了。从他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过去时装设计的影子。比如黑、白、灰或米白的柔和色调,以及结合天然或可回收材质创造的丰富纹理,低调却前卫,实验性的创作方式让作品充满挑衅的意味。

2010年,一场大火摧毁了 Helmut Lang 纽约工作室里25年来的部分设计样衣,除却捐赠给全球各地18家博物馆的那部分,他将计就计地把剩下的衣服也烧成灰烬,最后变成雕塑作品「Make It Hard」的制作材料。


这也导致了 Helmut Lang的作品变成了收藏家们苦苦寻觅的稀有品,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虽然现存的作品实物不多,但 Helmut Lang 留给时尚圈的,更多的是关于时装的创新精神,和那些给人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的服装结构及理念,是一笔永恒无价的「遗产」。
反时尚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那么,「反时尚」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过去那样叛逆的「反时尚」设计师吗?

事实上,当下的「反时尚」理念其实已经与上个世纪大相径庭,山本耀司也曾发话:「如果我倒下了,我不希望让其他人来接手 Yohji Yamamoto。」在日新月异的时尚圈,许多过去的精神和理念在当下已难以被解读,要让新的人来延续创始人的初心非常困难。
因此,在当代,有一批时装设计师也开始思考并赋予「反时尚」新的定义,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时尚或许早已与「美」无关。

正如开启了当代艺术的杜尚把倒过来的小便池签上名字,送去参加艺术展览一般,当代的时装设计师们,也同样可以在白色 T 恤印上「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然后将它送上时装周的舞台。这时,时装的「美丑」,工艺的精湛或设计的创新已经不再重要。
将杜尚奉为偶像的 Virgil Abloh,就算不懂剪裁和设计又备受争议,却将「挪用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创了时尚的另一种风格与潮流。这难道不就是另一种「反时尚」吗?

总而言之,在过去,「反时尚」运动意味着时装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在全球局势日益严峻的当下,「反时尚」将意味着摒弃时尚过去的一切形式和评判标准,并把它当作是一种表达观念的媒介。
毕竟对于大多数新一代消费者来说,一个品牌所传达出的价值观是否能与之产生共鸣,要比衣服有多好看、做工有多精细和创新更重要。
原文发表于 FASHIONOMY 微信公众号